2020年5月15日及16日,粤澳合作中医药科技产业园(下称:产业园)“国际青年中医生交流基地” 举办第四期中医专业培训——“辨体-辨病-辨证诊疗模式的临床应用”。此次讲座,特别邀请到中国工程院院士、国医大师王琦教授为线上的澳门及内地青年中医生朋友主持授课。现将此次讲座的精彩内容整理如下:
中国工程院院士、国医大师王琦教授正在进行线上授课
首先,在讲座的开始,王琦院士就“辨体-辨病-辨证诊疗模式”(以下简称“三辨诊疗模式”)的建立过程进行了论述,即通过大量的临床经验总结后,将体质、疾病及证候三个的因素进行整合,从而形成了“三辨诊疗模式”的结构,它既来源于临床实践,又服务于临床诊疗实践,并且具有可复制性,可操作性的特点。接下来,王琦院士进一步从“三辨诊疗模式”建立的原因、理论依据及临床指导作用三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。
一、“三辨诊疗模式”建立的原因
为了在临床诊疗时,更好的从整体把握疾病,治疗疾病,就需要辨体(体质)、辨病(疾病)、辨证(证候)相结合。在诊疗过程中,辨体、辨病、辨证三位一体,缺一不可。
二、“三辨诊疗模式”的理论依据
1)辨体论治——即不仅要看所患疾病为何病,同时要结合患病之人是什么体质。进而指导临床辨体用药,强调以“人为本”,方为人所用,方须人所宜,以提高临床疗效,用药安全性,降低毒副作用。
2)辨病论治——即对疾病过程全貌的认识、了解。只有把握疾病全貌,才能在临床诊疗中自觉主动,有预见性的治疗;也可通过体质类型预测疾病发展趋势,及早干预以防传变。
3)辨证论治——包括辨证和论治两个相关联的阶段。辨证的指向目标是“病”过程中的某一阶段,将疾病某一阶段的病理特点与规律作为研究的主体,是考虑脏腑、气血、阴阳盛衰的现状及与所患疾病的关联。王院士以“呕吐”为例,不同证型的呕吐采取不同的治则和用药;同时,也提醒线上的医生们要注意辨别有“呕吐”表现的疾病,如颈椎病引起的椎性呕吐,平衡失调性呕吐、脑瘤引起的呕吐等,对于此类呕吐,治疗起来就不单纯是依证施治,还需考虑所属疾病的特点。由此说明,要辨证论治,但也不止于辨证论治,辨证的同时必须结合辨病,运用多维视角看待疾病、看待症状非常重要。
4)体质、疾病及证候三者的关系
王院士结合《景岳全书·卷之四十四·烈集》中“当识因人因证之辨。盖人者,本也,证者,标也……”的论述指出,体质为本,病症为标。病是第一层次,证是第二层次,病规定证,证从属于病;病是整体,病贯穿始终。疾病与证候的发生,都是以体质为背景的。体质、疾病及证候三者从不同的角度、不同的层次,完整的反映生命过程中疾病的发生、规律与特征。因此,临床看诊时,先以症状表现入手,后判断其所属疾病,再进一步归纳当下所属证候,最后辨体-辨病-辨证论治。常见疾病的诊疗过程是如此,遇到罕见疾病、疑难杂症更是需要如此,要做到“体、病、证”三位一体,三者不可割裂。
三、“三辨诊疗模式” 临床指导作用
通过讲解在临床上运用三辨模式诊疗“变应性鼻炎”、“支气管哮喘”、“过敏性湿疹”、“良性肿瘤及增生性疾病”等案例,着重提出在“一病必有主方,一病必有主药”的基础上,配合调体用药的诊疗思维。之后引入辨先天禀赋用方、辨体质不同属性用方、辨体质强弱、肥瘦用方、辨老少年幼体质用方、辨南北居处体质用方、辨男女体质用方等六个方面的具体用药之法。
最后,王院士总结:医学模式是一种医学在诊疗疾病的核心思想,起到引领主导作用。医学诊疗模式是用概括性的语言,勾画出该医学诊疗基本要素,并反映出该医学的主要特征,以更好地指导临床。医学总是随着时代而进步的,当一种医学模式在医疗实践中不能全面解释医学问题的时候,就要针对问题所在,提出新的医学模式,以克服原有的局限。中医诊疗模式也并非一成不变,随着人们对个体体质、疾病和证候认识的深化,需要经历逐渐发展的过程,所以“三辨诊疗模式” 的建立也是必然的时代产物。
【答疑环节】
来自澳门的萧健添医生提问: 在中医体质学说研究进程上都遇到了什么难忘的问题?是如何克服的?
中国工程院院士、国医大师王琦教授答疑:体质理论的提出,最初是从一篇学术论文开始的,后来变成体质学说,之后成果体质学,形成了中医学的学派,成为了高等教育的一个新学科,这是需要有稳定的知识结构的体系。还有制定行业标准,被纳入国家公卫,应用于全国。这一系列的过程就是很难的。需要把医籍中、临床上较为零散的信息和知识进行整合、分析,形成体质的一系列理论。同时还要结合分子、蛋白、基因以及表观遗传学等西方医学研究手段做大量的研究工作,来进一步阐释体病相关、体质可调等诸多科学问题,完善填充体质学的内容,从而得到大家的认可。这些是研究本身需要面对的困难。
来自澳门科技大学中医药学院的王灿坚博士提问:您当时提出九种体质,为什么不是十种或更多体质呢?这个归类有什么意义?(或者说这个数字九是具有何意义?)
中国工程院院士、国医大师王琦教授答疑:对于“九种体质”的归类和划分问题,最初一开始是以七种体质为主,后经过近20多年的深入研究, 在完善原有分类法的基础上, 结合临床观察以及古代和现代体质分类的有关认识, 对原有七分法增补了气郁质、特禀质两种体质,又经过了2万多例临床流调的验证,最终形成现在的九种基本类型。目前,以“九种基本体质”为主,但这“九种基本体质”并不完全覆盖所有人的情况,因为还有各种体质夹杂的情况。比如气虚的病人同时存在阳虚表现,不是典型的气虚质,也非典型的阳虚质,这类两种体质表现兼而有之,这就属于兼夹体质(气虚体质兼夹阳虚体质),即以一个体质类型为主,兼夹有其他体质的表现。
来自乌鲁木齐市的翟医生提问:三辨临床运用的切入点和结合点是什么?
中国工程院院士、国医大师王琦教授答疑:针对这个问题,凝练三句话,即“体质可分,体病相关,体质可调”。具体来说,临床接诊中遇到病人,先辨别体质类型,不同的体质类型有不同的特征表现;不同的体质类型罹患不同的疾病;不同的疾病又因为体质本身出现相应的证候。辨明体质后,结合辨病、辨证进行“因人制宜”的诊疗。
来自澳门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邵颖的提问:在使用九种体质判定方法进行判定时,结果中出现不在九种体质范围内的情况,请问是什么原因和情况呢?
中国工程院院士、国医大师王琦教授答疑:这涉及到体质类型与证候的区别的问题。体质是指在人体生命过程中,在先天禀赋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形态结构、生理功能和心理状态方面综合的、相对稳定的固有特质。它一定是具有稳定性的。临床应用时遇到基本体质之外的情况时,要将获取的状态表现信息进行仔细甄别、梳理,明确体质与证候之间的区别(不要把证候误判为体质)。
另外,就是像之前所讲的兼夹体质的问题,九种基本体质之外,还有兼夹体质,患者可能是以某种体质为主要特征,再夹杂其他表现,比如阳虚体质兼夹气虚体质,两种体质的要素都涵盖,是两种体质兼夹的情况。要把这些问题弄清楚。
(以上观点及内容仅代表分享人个人观点)
交流基地温馨提示:以上资讯仅供参考,详细内容请阅读相关书籍。若有需要请及时就医,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。
观看完整视频↑↑↑
更多精彩内容,敬请留意下次活动~